
精神分析学派,被压抑的潜意识在呐喊
精神分析学派可以说是整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为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五病区心理治疗师刘旭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们心病的根源,在于“潜意识冲突”,也就是我们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比如本能反应、冲动、直觉、欲望等,与现实、规则或者道德发生冲突,人们就有可能表现出各种精神心理症状。
以强迫症为例,患者的潜意识可能充满了攻击性、占有欲等不被社会规范接纳的本能冲动,而我们能意识到的自我,会为了遵循道德准则和社会期望,对这些冲动进行严厉压制,两者的激烈碰撞会催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为缓解焦虑,患者可能会发展出一系列刻板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排列物品等,来象征性地“清除”罪恶或不安感。
刘旭说,这是“潜意识冲突”扭曲或妥协的表达。要治疗这些疾病,核心就是要把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冲突意识化——即当来访者能够理解、谈论并最终接纳这些被压抑的内心冲突时,冲突的强度就会减弱,相应的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行为学派,错误学习造成问题行为
如果说精神分析聚焦看不见的潜意识,那行为主义学派则关注看得见的行为。因为精神心理症状很大一部分就是行为表现,直接针对行为进行“整改”,症状就会消失。
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在“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比如教育小孩时,他好好做作业,家长给予奖励,孩子高兴,未来继续好好做作业。其中,“奖励”就是刺激,“高兴”就是反应,反复进行这样的行为强化,孩子就习得了“好好学习”这个行为。同样的,很多不良行为也是这样“学会”的。比如社交焦虑症患者,他们可能是在某次社交中因脸红、结巴等感到尴尬、焦虑(刺激),选择了逃跑、回避(反应),发现回避能缓解焦虑,反复如此,就形成了“社交=危险”“逃避=轻松”的错误联结,让回避行为不断被强化、巩固,最终学会了“见人就躲”的行为。许多焦虑症、恐怖症,都与这样的错误学习有关。
“那行为主义的治疗思路,就是打破错误的刺激—反应联结。”刘旭介绍,常用的有暴露疗法,即让社恐者刻意暴露在陌生场合中,打断社交(刺激)与回避(反应)的联系,建立“社交—面对”的反应模式;系统脱敏与之类似,只是更注重循序渐进,患者会在治疗师陪伴下,从与熟人简单交流开始,逐步过渡到陌生人聚会等场景,其目的都是让患者亲身验证“不逃避也不会危险”,从而建立新的、适应性的行为模式。
认知学派,负面思维编织心理陷阱
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学派认为,不能只关注外在行为表现,更要分析内在认知和思维模式。多数情况下,影响一个人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件刺激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负面的思维模式和信念才是诸多精神心理问题的“元凶”。
刘旭说,这一观点在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以抑郁症患者为例,他们往往深陷于一个稳固的“认知三角”困境中——对自我持有“我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的否定性评价,对周围世界抱有“所有人都不喜欢我、世界对我不公平”的消极看法,对未来则秉持“一切都不会好起来,我永远不会幸福”的绝望预期。这些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会催生出大量“自动化负性思维”,比如考试失利后立刻想到“我果然很笨,这辈子都没出息了”,忽略“题目难度大、准备时间不足”等客观因素。这些思维会不断强化抑郁情绪,形成“负面认知—消极情绪—不良行为—情绪恶化”的闭环。
认知学派的干预思路很清晰,就是让来访者“别瞎想”“往好处想”。治疗师首先会引导来访者识别出那些一闪而过的自动化负性思维;接着通过好奇、提问、引导思考等,挑战这些思维的合理性;最后帮患者重建更合理、积极的核心信念。比如把“我考试考砸了,是因为我很笨”改成“这次考试没发挥好,是因为没掌握对方法,总结经验后下次能进步”;把“没人喜欢我”改成“不是所有人都要喜欢我,有几个真心朋友就很好”,这样一步步带动情绪和行为跟着改变。
家庭治疗学派,系统失衡催生个人症状
以上更多谈论的是个人层面,家庭治疗学派则将视角提升至系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认为个体的心理症状往往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体现,非纯粹“个人问题”。
例如,一个有自伤行为的孩子,其症状可能是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定——它将濒临关系破裂的父母的注意力,从夫妻冲突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从而暂时维系了家庭的完整。因此,症状不是需要消灭的“问题”,而是维系家庭平衡的“解决方案”。
家庭治疗的核心,就是帮家里调整相处模式。比如让夫妻关系更稳固、长辈和晚辈界限分清楚,找出那些让问题反复出现的家庭互动方式再慢慢改掉。等家里能靠更健康的方式过日子、保持平衡,之前那个“总出问题”的家人,自然就不再用“症状”来维系和谐。
神经科学,大脑故障引起精神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脑、人体的探索让人们相信,精神心理问题有其生理基础,而不仅仅是“心病”。
比如重度抑郁症患者,其大脑有一系列生理异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分泌失衡,导致情绪调节能力受损;负责加工负面情绪的杏仁核过度活跃,使得患者对消极信息异常敏感,易陷入负面情绪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情绪控制、自我调节)的前额叶皮层功能减弱,难以有效抑制杏仁核的过度激活。此外,长期的慢性压力还会导致海马体体积缩小,进一步加重情绪和认知问题。
基于这些生物学发现,神经科学流派的干预手段直指病灶:抗抑郁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浓度来改善情绪;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等物理疗法通过非侵入性或微创性的方式,直接调控异常脑区的活动;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在生理层面为心理康复奠定基础。
刘旭最后说,目前,心理治疗正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整合的视角,通过灵活运用各学派的优势,为每位来访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改变与成长。比如治疗焦虑症时,一方面会帮患者识别负性思维,挑战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又会搭配行为学派的暴露疗法,让他逐步面对害怕的场景,慢慢减少回避行为,同时也会通过家属沟通调整其所在的家庭系统功能。整合多种治疗学派的干预策略,已被广泛证明比依赖单一的疗法更为有效。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11-19 10:48:14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9911.html
最新研究:20年间全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近乎翻倍2025-11-19
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调整:地贫、桥本等疾病标准放宽2025-11-19
黄奇帆:中国制造业正经历新格局下的三大转型2025-11-19
潜意识、负面思维、系统失衡……“心病”从何而来?2025-11-19
医生被AI换脸用于虚假宣传,网信部门高压严管2025-11-19
寒潮预警连续发布,外出重点护好头和颈2025-11-19
一到冬天总感冒,可能是你的鼻腔先“破防”了2025-11-19
我国仿制药产业经历变革,国产仿制药进入“抢滩时代”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