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药市场被海外垄断,国产创新药亟待突破

时间:2025-08-16 10:48:07点击:1健康头条

\

(健康时报记者 侯佳欣 张瀚允)我国宠物市场近些年迎来了高速增长期。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宠物数量超1.2亿只,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然而,面对这片广阔的蓝海,我国自主研发宠物创新药的能力却仍处于萌芽阶段。

“国内宠物创新药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赣南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创新药领域资深专家李红良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当前中国宠物创新药市场仍由国外品牌主导,我国的整体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进口产品垄断国内市场

宠物药是指专门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宠物疾病,保障宠物身心健康,以及防止宠物疾病传染给人、守护饲养者健康安全的药物。按产品功能划分,宠物药主要包括疫苗、抗感染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皮肤疾病药物、抗炎镇痛药物等。

在我国宠物消费结构中,医药相关消费占据重要地位。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2024年,体检、疫苗、诊疗、药品消费在宠物消费中的占比分别为 3.2%、2.5%、12.6%、9.7%。其中,宠物药品消费增长尤为显著。

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国内宠物药大部分市场长期被海外动保巨头占据,国际品牌在高端宠物药品市场中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硕腾(曾是辉瑞旗下动保,2013年独立上市)、勃林格殷格翰(旗下有梅里亚动保)、默沙东(旗下有先灵葆雅动保)、礼蓝动保(已并购拜耳动保)、维克等头部企业。其中,硕腾作为全球最大的宠物药品企业,其市场占有率最高,主要产品包括疫苗、驱虫药和治疗性药物等。

以细分领域为例,硕腾“妙三多”长期垄断猫三联疫苗市场,2024年硕腾中国区域宠物业务营业收入达到2.7亿美元;在驱虫药市场,进口产品市占率一度超70%,硕腾、勃林格殷格翰、默沙东、礼蓝等头部外企均已在我国市场形成较完备的产品布局。

相比之下,国产创新宠物药的研发进展相对迟缓。迄今为止,我国仅2款国产一类宠物创新药获批上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农业农村部共批准了52款宠物药品在我国注册或再注册。其中,国产宠物药品31款、进口宠物药品21款。国产宠物药品数量超过进口宠物药品,但仅有一款获批一类宠物新药。这款药为格格巫(珠海)生物、礼蓝(上海)动保、礼蓝(四川)动保研制申报的礼舒替尼片。

这是国内时隔8年,第二款获批上市的中国一类宠物用化药。上一次一类宠物新药获批还要追溯到2016年,欧博方自主研发的宠物用化药“维他昔布咀嚼片(贝安可)”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一类新兽药。

宠物创新药研发难在哪?

“国内宠物创新药研发滞后,源于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伦理门槛等多维度因素的制约。”李红良分析,从产业积淀来看,我国宠物经济兴起于2018年,而创新药研发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相比之下,欧美宠物药产业已有百年历史,仅美国硕腾公司市值峰值就达1200亿美元,而我国至今尚无以宠物创新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差距悬殊。

政策与资源投入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研发困境。宠物药属于市场经济范畴,未被纳入“国计民生”,难以获得国家层面的资金与政策倾斜,导致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研发体系存在空白。“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几乎没有宠物医药相关的学科设置,多数从业者、研究者都是从其他领域转行而来。”李红良说。

李红良进一步解释,宠物药与传统兽药存在显著差异。兽药聚焦猪、牛、鸡、鱼等畜禽水产动物,我国依托农业大国的产业基础已形成完善体系;而宠物药以猫、狗等伴侣动物为核心,虽属兽药分类,却缺乏配套的科研与人才体系。

与此同时,国内符合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专门用于开展宠物临床试验的相关机构数量严重不足。据中国兽药信息网显示,仅有少数单位可进行宠物临床试验,这些单位大部分背靠农业高校或动保企业。

伦理约束使得猫、狗等伴侣动物的实验研究限制严格,增加了药物靶点发现与临床研究的难度。“在欧美国家,受伦理等因素制约,宠物新药研发速度也较为缓慢,头部企业平均每三到五年才推出一款新药。”李红良提到。

从企业层面看,当前宠物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层次较低、利润微薄,企业缺乏足够利润支撑,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新药研发。目前,国内真正从事宠物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屈指可数,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仿制药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狭小。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开发一款宠物创新药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甚至高于人用创新药——以一类宠物创新药(如宠物mRNA疫苗、宠物抗体药、新结构化药)为例,研发周期长达6-8年,成本超过1亿元,对于大部分初创企业来说,是一项较为艰巨的挑战。

在我国,宠物创新药由农业农村部负责审批,即便在审批环节流程相对通畅,由于研发能力有限,目前送审的创新品种也极为稀少。

自主研发破局进口依赖

宠物创新药长期依赖进口,不仅制约产业发展,更潜藏多重风险。从产业安全角度看,随着宠物经济成为重要民生领域,核心药物依赖进口将导致国内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弱化。李红良提醒,“没有市场支撑,自主研发能力就难以提升,最终会丧失发展主动权。”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共卫生风险。宠物与人类生活高度融合,***共患病防控至关重要。“核心疫苗、治疗药物长期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一旦出现药物安全问题或疾病传播,可能引发大范围扩散。”李红良提醒,目前宠物疫苗市场主要由硕腾等海外企业控制,这种关键环节的依赖性,可能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隐形短板”。

针对上述困境,业内专家提出多维度破局建议:第一,将宠物医药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从国家层面推动宠物创新药发展,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开放专项政策支持,提升其在产业创新领域的战略地位。

第二,建立系统性激励机制,包括为制药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政策,设立***或行业联合的研发资助基金;同时,优化审批流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创新回报率。

第三,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科研院所增设宠物药研发相关学科,填补人才储备空白。

第四,推动国产宠物创新药“走出去”,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实现“借船出海”,积累全球市场经验。

随着国产原创药物的逐步上市,宠物心脏病、肿瘤等细分领域或有望率先实现进口替代,但这一过程需跨越资金、人才、伦理等多重障碍。唯有国家、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打破国外垄断,构建自主可控的宠物创新药体系。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