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工程师崔某因自感工作压力大,为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某社交软件联系境外人员非法从境外购买“聪明药”的案例引发关注。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个别青少年及其家长、个别高学历从业人员为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迷信“聪明药”。事实上,所谓“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主要成分哌醋甲酯)、阿德拉(主要成分***)、***等国家管制的***。

6月23日,人民法院禁毒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最高人民法院 图
6月24日,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中心主任季卫东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并没有可以使人变聪明的药。像利他林属于一类精神类药物,***等属于二类***,这些精神类药品是处方药,都属于国家严格管理的精神类药品。它们不仅有严格的适应证要求,在医院也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评估才能开具。
比如,利他林(主要成分哌醋甲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阿德拉(主要成分***)是一种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发作性嗜睡症的处方药,目前在我国暂未获批上市;***是一种觉醒促进剂,主要适应症是发作性睡病等。季卫东表示,尽管这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非常有效,但其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像利他林或***,本身副反应就可以导致焦虑抑郁发作、头痛头晕、厌食、胃肠道症状等,极少数还会出现一些过敏反应,甚至极端的过敏性休克。
“药品之所以受到严格管制,不仅因为其存在副作用和严格的适应证,更因其具有一定的成瘾风险。”季卫东强调,精神类药物临床上除了具有提神、增强注意力等作用外,还可能让人产生“有效”的心理暗示和脑部小环境变化,进而反复使用,具有潜在的成瘾性与依赖性,滥用会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症状。
当前社会对某些精神类药物存在明显认知误区。季卫东强调,一方面,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的心态,有的难以接受孩子处于普通水平,希望通过药物手段提升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家庭的焦虑情绪也推动药物使用,青少年在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下容易受家长或环境影响误用药物,短期内可能看似有效,但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引发头痛、恶心、失眠等身体反应,更可能干扰大脑原有的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新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
季卫东谈到,家长要认识到药物风险,避免盲目用药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在提升注意力和学习、工作效率方面,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非药物的科学方法改善。他建议,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调整课堂互动方式、增加专注力训练、激发内在主动性等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成年人的注意力下降,更多与职场压力、情绪波动相关,可通过改善人际关系、适当运动、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等方式调节。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6-27 10:48:19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8909.html
最新研究:20年间全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近乎翻倍2025-11-19
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调整:地贫、桥本等疾病标准放宽2025-11-19
黄奇帆:中国制造业正经历新格局下的三大转型2025-11-19
潜意识、负面思维、系统失衡……“心病”从何而来?2025-11-19
医生被AI换脸用于虚假宣传,网信部门高压严管2025-11-19
寒潮预警连续发布,外出重点护好头和颈2025-11-19
一到冬天总感冒,可能是你的鼻腔先“破防”了2025-11-19
我国仿制药产业经历变革,国产仿制药进入“抢滩时代”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