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的研究入选并受到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查询发现,该研究为2024年2月22日,首都医科大学贾建平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团队对发病前20年体内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的异常蛋白和神经损害,在超早期便会出现。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特效治愈手段,超早期干预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4月2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共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阿尔茨海默病不再仅被视为一种导致痴呆的疾病,而是被定义为生物衰老过程。王共强解释,这一过程可能在没有典型症状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出来,例如淀粉样β斑块、tau蛋白异常等。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许多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前10余年就可以被检测:Aβ42(诊断前18年)、Aβ 42/40(诊断前14年)、p-tau 181(诊断前11年)、t-tau(诊断前10年)、NfL(诊断前9年)、海马萎缩(诊断前8年)。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超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血液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检测。”王共强表示,得益于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血液检测具有微创且操作便捷的优势,但在血液中寻找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依然面临很大挑战,仍需结合其他手段确诊。而传统的脑脊液检测、影像设备检测,能够识别分析指标,“但影像、脑脊液检查,或费用高昂或有创,因此研发简便有效、低成本、无创的筛查方法意义重大。”王共强强调。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目前,众多国内外专家及生物医药企业都在快速筛查领域持续发力,已有相关检查试剂产品进入审批上市阶段,有望缩短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时间。
阿尔茨海默病多发于65岁以上人群,但部分早发型患者在40或50岁就出现症状。王共强提示,家族遗传高风险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等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及中老年人群,都属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重点筛查人群。
目前,高危人群可通过血液检测和基因检测初步筛选,疑似病例则可进一步结合影像及脑脊液检测确诊。“通过技术整合优化及社会协作,阿尔茨海默病有望从‘不可治’转向‘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管理模式。”王共强表示。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6-03 10:32:13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8534.html
最新研究:20年间全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近乎翻倍2025-11-19
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调整:地贫、桥本等疾病标准放宽2025-11-19
黄奇帆:中国制造业正经历新格局下的三大转型2025-11-19
潜意识、负面思维、系统失衡……“心病”从何而来?2025-11-19
医生被AI换脸用于虚假宣传,网信部门高压严管2025-11-19
寒潮预警连续发布,外出重点护好头和颈2025-11-19
一到冬天总感冒,可能是你的鼻腔先“破防”了2025-11-19
我国仿制药产业经历变革,国产仿制药进入“抢滩时代”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