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刚走出福建龙岩中医院妇科诊室的李女士开心地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广中医一院的罗颂平教授说我的情况可以开始备孕了。备孕三年了,没想到在家门口看上了广州的大专家!”
从岭南腹地到青藏雪域,从闽西湿热之地到新疆喀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中医一院)如同一棵根系深广的榕树,将岐黄之术的枝叶延展至各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名中医”的心愿成真。
药香祛沉疴,在家门口看名中医
艾条被点燃,青烟袅袅升起,医生手持艾柱,在患者头顶上方悬停。艾火温和地熏灼着穴位,热力徐徐渗透,患者眉头渐渐舒展。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住院部病房中,40张病床住得满满当当,护士推着载着中药熏蒸仪的小车忙碌地穿行于病房,空气中浮动着黄芪与艾叶的药香,来自广州的专家正在准备为患者进行“岭南火针”治疗。
就在四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斑驳的墙皮簌簌掉落,仅有的20张床位常年空置率超七成。作为广东省名中医林丽珠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广中医一院肿瘤中心四区主任陈汉锐至今记得初次来调研时的场景,“推开医院中药房铁门,灰尘呛得人睁不开眼。当时,粤海医院发展已经陷入了停滞。”
但陈汉锐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医院凋敝,但当地医疗需求旺盛:三亚当地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慢病需求大,且外地“候鸟”旅客多,中医疗养的意愿强烈。
破局,是从2021年广中医一院第一批“候鸟专家”南下开始的。“要让中医在这里‘活起来’,中药房必须重建。”据陈汉锐介绍,一个月时间内,中药品种从原先的不到100种扩充至200余种,全智能化数字系统迅速搭建了起来。
2024年,广东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为患者号脉。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广东省名中医林丽珠传承工作室分工作站的“金色招牌”也在医院落地,益气除痰方、健脾生髓膏方、和胃止呕膏方等林丽珠教授治癌经验方同步引入……人才、技术、资源注入后,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很快显现。
“听说广州的名中医在医院坐诊,除了本地患者,陵水、乐东、保亭等临近地区的患者也慕名而来。”陈汉锐说。粤海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短短1个月后,全院中药使用率即从20%增至100%,中药房中药饮片供不应求,较往年同期增长10余倍。床位使用率由不足50%增至100%,住院部业务收入增长约1.5倍,病区床位数扩充1倍。
2022年年末,陈汉锐一行三亚首个帮扶周期结束时,78岁的癌症患者李庚(化名)专门给陈汉锐送来了锦旗,红绸上写着“药香祛沉疴”。一年前,李庚挂上陈汉锐的门诊号时,刚刚经历了2次化疗,身体极不耐受,吃不下饭、骨头也疼得整夜整夜睡不着。“中医抗癌强调‘扶正固本’,首先给他量身定制了提升体质的治疗方案,体质恢复后,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中医调理配合西医化疗。仅用了3个月时间,李庚再到医院来复查时就发现肿瘤缩小了。”
2025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三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挂牌。随着医疗帮扶制度的常态化,来自广州的“候鸟专家”定期就会南下,抵达三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诊治。
让流派基因在基层生根发芽
“癌性疲乏一般是因为脾肾亏虚,这是我多年总结下来的方子,你们可以参考,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辨证使用……”3月27日,林丽珠接到了广东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医生打来的电话,看过患者的病历后,她将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方子提供给了对方,并一再叮嘱。
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可以说是林丽珠“一手带大的孩子”。“2001年,那时各地医院独立开设肿瘤科的不多,中山市中医院也一样。”林丽珠回忆道,“那时我每周六早上6点就坐着大巴车从广州去中山,去他们医院查房、出门诊,带着他们一起把肿瘤科建立了起来,也亲眼看着他们的医护一点一点成长起来。”
在林丽珠看来,科室的发展既需要“输血”,也要“造血”,从基本功抓起,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另外,治疗肿瘤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是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关键。
她还记得,关于中医到底能不能治肿瘤,一开始,连中山市中医院的医生自己都持怀疑态度,更不要提在诊疗中去应用中医的方法。直到亲眼看到四处求医无门的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带瘤生存长达10年,且生活质量良好,这颗中医肿瘤学的“种子”才终于种在了大家的心上。
“师傅领进门,还要送一程”。在整理了当地常见疾病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后,林丽珠还手把手教导当地医生如何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思维。久而久之,厚厚一沓查房手记,慢慢积累成了医院的诊疗范本。
经过20余年的发展,2024年,中山市中医院的肿瘤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每每提及此事,林丽珠都十分欣慰,“后来我们还将这个模式在很多地方进行了复制,包括东莞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等。”
被“治愈”的生命故事,随着“名医传承工作站”的开枝散叶,在各地不断上演。
2022年6月,龙岩市中医院与广中医一院共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龙岩市中医院工作站”揭牌。彼时,龙岩中医院妇科仅有1名医生,诊室冷清得能听见吊扇的吱呀声,而当地不孕症治愈率不足30%。
工作站揭牌后,全国名中医、首届岐黄学者、广州中医一院岭南妇科病研究所所长罗颂平每月带着团队赴龙岩开展医教研全面指导,研发岭南名方2个,牵头制定中西医结合妇科疑难疾病诊疗方案并推广应用至基层。
两年后,“岭南罗氏妇科”在闽西地区扎下了根、开始发芽:2024年,龙岩市中医院妇产科门诊量增至28081人次,收住院1337人次。当年9月,该院妇科获批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谈到让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如何传承和发展,罗颂平和林丽珠都觉得,“中医传承”绝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让流派基因在基层生根、发芽,最后长成庇荫一方患者的大树。
截至目前,“岭南罗氏妇科”在国内推广应用单位达到88家,建立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分工作站12个,传承之“树”遍及广东、福建、青海等地。林丽珠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分工作站也已建设近20个,服务面积覆盖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远至川渝、云南……
随着一家家协作医院挂牌成立,一个个名医工作室落户,一位位顶级名医走进基层……这场自上而下的分级诊疗洪流,让无数曾被距离与困顿阻隔的生命,终在“简、便、验、廉”的中医智慧中重获希望,也为岐黄之术的当代传承书写了全新的注脚:中医传承的密码,从来不在深宫典籍里,而在无数基层百姓的脉象间。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4-18 21:59:15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8464.html
一降一取消,公立医院看病费用新变化2025-04-18
医院皮肤科脱发患者增多,为什么一到春天易“头秃”?2025-04-18
2024年我国医疗队在外接生新生儿6.38万人次2025-04-18
连续打嗝8个月是什么感受?麻醉医生帮“止嗝”2025-04-18
药品追溯码:让每盒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2025-04-18
“记忆会迷路,但爱能找到家”,宁波首个AD诊疗病房启用2025-04-18
预计到2050年长寿经济将突破250万亿2025-04-18
25元/支!深圳水痘疫苗“低价”中标,释放什么信号?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