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疾病与心理健康看似相隔千里,实则“双心相连”。3月16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5***健康策”栏目邀请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院长韦玉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学部主任张金盈三位专家,共同探讨“双心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如何为患者带来“身心同治”的新路径。

“双心医学是一门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刘梅颜用“气出来的心脏病”“急出来的高血压”等生动案例,解释了情绪对心脏的直接影响。“数据显示,我国双心疾病误诊率高达30%,许多患者因胸闷、心慌就诊,却因‘检查正常’被忽视心理问题;另一些人确诊心脏病后,因焦虑、失眠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韦玉华强调,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常被误诊为单纯心脏病,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劳动力丧失。“一名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仍持续心慌,最终确诊为焦虑症。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张金盈补充道,双心疾病需“同治”而非“分治”,心血管医生需兼具“治心”与“疗心”意识。
尽管双心医学理念逐渐普及,基层诊疗仍面临挑战。韦玉华坦言,基层医生对双心疾病识别率低,患者病耻感强,部分人因“怕被贴标签”拒绝心理治疗。广西脑科医院通过多学科团队建设、AI分级预警系统及心理量表评估,将精神专科优势融入心血管诊疗让“双心诊疗”精准落地,但仍需解决心理咨询未纳入医保、基层筛查工具复杂等问题。
对此,刘梅颜团队联合北京基层社区推出“三问筛查法”:“是否高兴得起来?对事物是否还有兴趣?睡眠是否充足?”简单问题成为初筛“利器”。河南则通过“双心医学下乡”行动,将科普讲座送入农村、学校和部队。张金盈强调:“双心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工程,需要***、医院、公众三方合力。”
科技创新则为双心医学注入新动能。刘梅颜团队发现,精神压力可诱发心肌缺血,情绪应激与冠脉痉挛、斑块破裂直接相关。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研究者正探索神经可塑性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抗压能力。“焦虑人群血管损伤风险高,未来或可通过神经调控阻断这一过程。”刘梅颜介绍,安贞医院的双心AI模型已能在10分钟内区分单纯心脏病与心理共病患者,初步指导个性化治疗。
“心脏是泵血的器官,心灵是感知世界的窗口。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双重警报’,健康才能真正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跨越。”刘梅颜表示。
(责编:荆雪涛)
本文由作者笔名:都市女 于 2025-03-23 12:54:15发表在本站,非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dushinv.com/news/8280.html
最新研究:20年间全球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近乎翻倍2025-11-19
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调整:地贫、桥本等疾病标准放宽2025-11-19
黄奇帆:中国制造业正经历新格局下的三大转型2025-11-19
潜意识、负面思维、系统失衡……“心病”从何而来?2025-11-19
医生被AI换脸用于虚假宣传,网信部门高压严管2025-11-19
寒潮预警连续发布,外出重点护好头和颈2025-11-19
一到冬天总感冒,可能是你的鼻腔先“破防”了2025-11-19
我国仿制药产业经历变革,国产仿制药进入“抢滩时代”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