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秋天“迟到早退” ,秋季为何越来越短了?

时间:2025-11-01 10:48:07点击:1健康头条

(健康时报记者 侯佳欣 实习记者 梁思涵)近日,我国多地居民普遍感受到,秋天似乎来得越来越晚、走得越来越早。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自10月8日起,多轮冷空气接连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大幅降温,加上北方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入冬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多地秋季正变得愈发短暂,整体时长也在不断“缩水”。

“根据气象标准《气候季节划分》,入秋的判定依据是连续5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一‘入秋门槛’正被不断推高。”10月30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由于气温整体上升,即便到了和往年相比已该转凉的9月下旬、10月上旬,地表温度反而更暖了,导致入秋时间普遍推迟。

王澄海指出,除了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的“超长待机”也是压缩秋季时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温天气往往提早开始、延迟结束,持续时间明显拉长。这一现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强度增强、位置偏北、范围偏大,导致高温和偏暖日数增加,进一步推迟了入秋时间。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也不容忽视。“大城市由于城建筑密集、硬化地表增多,夜间降温速度减缓,使得滑动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的日期相应延后,秋季时长变短现象尤为明显。例如,杭州、长沙等城市的秋季平均缩短了7至9天,宁波更是减少了近12天。”王澄海说。

秋季“缩水”现象不仅影响自然物候节律,也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及生态环境带来深远影响。王澄海呼吁,应持续关注气候变化趋势,加强应对措施,减缓其对季节周期的干扰。

(责编:荆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