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坑老”套路多,需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时间:2025-09-22 10:48:19点击:0健康头条

网络直播为大众带来了休闲与购物便利,也被不法商家利用,沦为“坑老”工具。许多老人“一边上网,一边上当”,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更面临健康风险。北京的赵女士就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其母亲在直播间的遭遇。

从看剧、购物,到“原始股”骗局

赵女士的母亲李女士今年65岁,2022年左右开始在快手上关注情感类直播,尤其沉迷一位名叫“墨晨夏”的主播,每到开播时间便早早拿着手机等候,一看就是四五个小时。赵女士说,“有时我半夜起来,母亲还在卧室里刷视频。”长时间看手机导致李女士健康每况愈下:膝盖疼痛、视力下降,眼睛总是胀痛、流泪。医生建议多外出锻炼,但李女士仍沉浸于屏幕世界。让她难以自拔的,正是情感主播们精心设计的内容套路。

这些主播瞄准老年人,先是一口一个“家人们”“叔叔阿姨”拉近距离,接着开始上演预先编排的剧本。有些演员表演生硬、台词夸张,常通过大吵大闹刺激观众情绪。部分剧情明显脱离现实,例如,“墨晨夏”团队虚构出一个叫“巴菲股神”的“神秘富豪”,先暗示观众其公司颇具实力,又说这个“股神”干了伤天害理的事,进而带领观众们参与到“豪门斗争”中。赵女士告诉记者,这些拙劣内容被直播团队当成连续剧长时间演绎,母亲却深信不疑,认定都是真实事件。

剧情上演的间隙会插入带货环节。有时是主播推销,有时是角色登场,如某位“失散多年的亲人”或“伤天害理的坏人”,并配上“亲情特惠”“让坏人损失更大”等话术。赵女士透露,在这种氛围烘托下,母亲陆续购买大量保健品、食品等,其中保健品被夸大为“能治各种毛病”,不少土特产则是三无产品,口感差、质量堪忧。

起初,赵女士并未干涉母亲的购物行为。直到2025年3月,该主播团队开始兜售所谓的“原始股”份额。“当时母亲被主播助理拉进另一个平台,里面正在卖某公司的‘原始股’,宣称是‘***官员儿子参与的高回报项目,只需花2999元,几个月后就能变成10万元’,母亲还问我要不要买几份。”该“原始股”份额需通过下单链接中的“玉器”认购,不允许收货地址为北京者购买,且无退款入口。尽管赵女士察觉异常极力劝阻,李女士却执意“投资”,前后投入8997元。事后她们虽收到了寄往老家辽宁的“玉”,但主播承诺的数十万元利润至今未能兑现。

赵女士曾选择报警求助,经警方核查,售卖“原始股”的店铺实为未注资的个体经营户,无销售玉器资质。但因母亲拒绝配合取证,案件最终无法立案,仅被认定为普通买卖纠纷,要退款只能找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更让赵女士心痛的是,母亲在派出所当着警官的面骂她不孝顺,事后还对家人不理不睬,不再让她们看自己手机。如今,赵女士家的风波看似平息,却藏着一颗“不定时炸弹”——直播还在持续,母亲也没有停止观看。

编剧情诱导消费,超资质卖保健品

记者查询发现,“墨晨夏”堪称直播乱象“惯犯”,多次被曝出负面新闻。2024年8月26日,有粉丝在其直播间购买一款黄金蚕丝被,经检测为100%聚酯纤维,同日售卖的“双面羊绒大衣”成分也是聚酯纤维。2025年3月,“澎湃新闻”报道,浙江吴女士的母亲因误信“墨晨夏”团队(“乐家人-小夏”微信直播间)编造的故事,近两年为向主播表达“支持”,累积花费20多万元线上购物。

在快手平台,记者观察到“墨晨夏”(现改名为“墨晨夏-晚8点开播”)账号粉丝数已逾2390万,简介带有“快手2024百大主播”标识。其曾开展的一场直播显示,屏幕左上角标有“虚构剧情”字样,但字体很小、位置隐蔽。主播自称“小夏”,称粉丝为“乐家人”,剧情围绕“巴菲家族”展开。一名叫“铭恩”的角色自称“王董事长”失散多年的孩子,正等待亲子鉴定。期间页面显示不停有用户刷出“人气票”(需耗费1快币,每快币0.1元),并留言“乐家最厉害”“乐家团结”等。随后,“王董事长”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为由开始卖产品,几分钟就售出上万单。所售产品有宣称能“提高免疫力”的补铜保健品、属于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的静脉曲张袜,还有“每瓶含一根人参”的洗衣液等。

企查查显示,与该直播间关联的“四川墨晨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1月,经营范围并不包含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的销售。记者就直播间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融资诈骗及超范围经营等问题向该公司法人求证,对方回复一句“不知道”便挂断电话。记者随后联系公司所在辖区的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称若查实超范围经营等问题,会由执法大队依法处理。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观看其他直播发现,类似乱象普遍存在:有的主播带货鱼油胶囊等保健品时,会用“排出毒素”“赶走斑秃”等表述暗示治疗功效。此前北京市海淀区警方就接到报警,有群众通过直播购买“保健咖啡”,饮用后出现鼻塞、头痛等不良反应,经检测这款产品含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新型衍生物质成分。对此,快手平台客服表示,如发现直播间涉及诱导消费,用户可点击屏幕右上角举报或拨打售后电话反映,平台将进行处理。

既损养老钱,又伤身和心

直播购物正向中老年群体快速渗透。江苏省无锡市消保委2025年调研显示,近八成受访中老年人至少在3个月内有1次直播购物消费,单次消费金额集中在1000~3000元。他们之所以参与直播购物,超六成(63.1%)是因为喜欢直播间氛围和主播互动,过半数(50.8%)是出于对明星、主播的喜欢和信任。

北京老龄法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洪忠长年关注老龄社会法治研究,他指出,直播间存在大量针对老年人的欺诈行为,包括:1.编造苦情故事博同情,以帮助“好人”或惩罚“恶人”为由甩卖产品,诱导老人下单;2.利用迷信和恐惧心理,刻意把商品和改运势等相联系,让老人不敢退货;3.夸大产品功效,如称普通食品有养生功效、饰品有特殊能量等,吸引老人购买;4.设立权威专家等高级人设,或以交朋友、认干亲等名义,获取老人好感和信任,进而误导其消费或打赏;5.设置虚假价格优惠或复杂购物规则,以限时抢购、秒杀等吸引老人匆忙下单,购买不需要的商品或支付更多费用。

陈洪忠认为,直播间套路之所以能让老人深陷其中,主要出于如下原因。

信息壁垒难逾越。老人对互联网和新媒体运作机制不熟悉,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商业营销套路,导致其易受不良商家和主播误导。

情感空缺易利用。许多老人渴望陪伴和认同,直播间主播通过互动和关怀,如称呼“家人”、叮嘱日常注意事项,填补老人情感空虚,从而建立信任关系,使其放松警惕。

认知局限致盲从。老人容易轻信看似“权威”的宣传,部分存在迷信心理或健康焦虑,可能被改运、治病等话术迷惑。

直播间消费陷阱给老人带来的伤害,远不止经济损失。陈洪忠表示,当商家精心构筑的信任被戳破,老人往往会陷入自我怀疑、羞愧、抑郁情绪,甚至产生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而子女对父母频繁非理性消费或沉迷直播的担忧,极易引发家庭矛盾;更严重的是,轻信虚假宣传服用所谓的“保健品”,可能延误疾病治疗,劣质的“三无”产品则可能直接损害健康;即便老人想通过***挽回损失,流程之复杂、举证之困难常让其耗费过多精力,进一步加剧身心负担。

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陈洪忠介绍,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强化针对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网络防骗体系。2022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平台应对涉诈异常账号采取核验、限制功能、暂停服务等必要处置措施。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全网最低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倡导实价优质。但由于直播间骗局定性难、责任追究不易,仍有不少从业者罔顾法律与道德,设下各种套路欺骗老年人。

为破解直播间“坑老”骗局,陈洪忠建议,***、平台、家庭成员及老人应共同努力,构建起全方位防护体系。

***:织密法治防护网。针对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中出现的骗局,及时完善和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为执法和***提供清晰依据;联合社区、老年大学、媒体等进行宣传,通过案例剖析等方式提升老人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平台:打造技术防火墙。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和识别涉嫌欺诈的直播内容、弹幕和交易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存在相关行为的主体永久清出市场;提供“一键举报”功能,优先处理涉老群体投诉,协助固定证据和***。

家庭:当好亲情守护人。许多骗局的根源在于老年人情感需求被忽视,家庭关怀是无可替代的“反诈良方”。子女应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引导其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减少对直播间的依赖;当父母被骗时,避免一味指责,而是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助其走出阴影。

老人:守住个人钱袋子。不轻信主播、平台的介绍和推广,下单前多与家人商量;选购保健食品时,咨询专业人士,选择正规渠道;若不慎被骗,切勿因自责而“认栽”,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勇敢维护自身权益。

(责编:荆雪涛)